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陆   注册
查看: 4474|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川西——海螺沟木格措的随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帖主
发表于 2008-5-15 19:57: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能,以后再也不会象现在这样,以一种“补记”的方式对旅游进行载录;时间,发生在去年的春天,2002年2月。这确实是一种劳筋骨,砺精志的游玩,时至今日还强迫自己在不断逃学的最后,进行这次总清帐——其本身,大概就有这个意思在其中了。
     “人不会两次踩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的先哲赫拉克利特的至理名言。对于我,它不灵验了。因为作为一个特殊地理名称,“川西”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我旅游的行踪线路中——曾经的,甚至还有未来的。甘愿将它比作心灵的河流,在其中徜徉,因为它带给我的愉悦和冲动,与那个名言的背景非但不同,而且意境何止天上地下!
        川西,2001年仲夏,九寨沟、黄龙之旅;川西,2002年早春,海螺沟之旅;川西,200X未知季节,稻城,亚丁的臆想之旅……曾经的,过去的,未来的,都将在这个大的地理概念中印记,钩沉。
        那么,还是用“走近川西”吧,作为补记的序,让历史重新回到20个月前,回到600天前的那个时刻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投票投票 踩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58:44 只看该作者

机场集市

——机场集市——

送给2002年春节过后的虹桥国际机场。搭乘飞机,没有想到候机大楼成了集市,熙熙攘攘的氛围,除了刚从春节的喜庆缓过神外,人们的脸色在这个时刻,一律写意成:我要出门,我要旅游。井然但冗长的排队大军,根本不是飞机场往常的做派,乍一看,简直跟长途汽车站或者火车站一样,热闹之中,多少感到点无奈:千军万马往外闯,长假风景线了。
椅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59:25 只看该作者

缘结金地

——缘结金地——

原本想跟旅行社走的,但是节假日期间爆满的游客团队以及客满的旅行计划,迫使我们再次“铤而走险”,自己先到成都,再寻找当地游客一同组队前往海螺沟。所以,成都作为滩头阵地,不言而喻。
事先订好的酒店在飞机落地后接待方告知,因装修而改换别的。未曾想,待车子载到新去处,欣喜莫名:金地酒店!它,居然就是半年前去九寨沟返回成都的落脚点!居然能有这样巧合,缘,妙不可言。120元标准间,一如上次入住的,不过,楼层高了,图个吉利:步步高。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00:42 只看该作者

纸船明烛照天烧

——纸船明烛照天烧——

晚间,与朋友结伴成都护城河,算是次日启程的休闲。所谓护城河,现在已经记不得叫什么名字,而在夜色灯火中,社戏般的敲锣击鼓昭示一年一度的社火已经悄然在那里登台.在看完护城河边竖立的旅游画廊后,多少对它的历史从照片上有所了解。它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历史上并不出名,后来基本上成为北京龙须沟的翻版。“新成都新景观”的开发计划,疏浚,导流,规划,终于让昔日败兴的“龙须沟”,变成环绕蓉城的一道新风景线。
“上船放灯笼!”尽地主之意的美妹,此次返蓉尽管未与我们同行,但得知我们到来,还是非常高兴,盛情和诱惑下三人登上游船。折叠红色纸头,点蜡烛,端正的平放入河,在悠扬的号子和两岸驻足观看的喝彩声中,一只,两只,三只……十只,二十只纸船,在我们的大呼小叫中放行。游船穿梭在蓉城间,身后,留下一长串摇曳的水灯,不,应该说是无尽的祝福——“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多少年蓉城景观诟病之一的龙须沟,告别瘟君,旧貌换新颜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02:02 只看该作者

成雅公路

——成雅公路——

次日清晨,告别冷清的成都大街小巷,小金杯旅行客车载着我们,沿途再搭载这次计划中的两拨人马,共计9人,开始了真正的海螺沟行程。穿出成都,一路在新修建的成雅高速公路上行进。成都到雅安,第一站。
“天下美女出四川,四川美女看雅安”。这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讲法。现在想来,多少遗憾自己的眼睛,匆匆而过,不及深究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佐证,可以推理出民间说法的正确性。其一:四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女子姑娘向来以皮肤白皙细腻闻名,漂亮当是题中之意;其二:雅安是中国著名的雨城,年平均降雨天数在250天以上,国内雾都重庆,国际雾都伦敦,无出其右。雨水充沛,加之青衣江的滋润,用水来形容雨城,不为过——“女人是水做的”想必这句话太经典,既然放之四海通行,那这里出来的女子该如何妩媚娇艳,还会有疑义吗?
雅鱼大概是上述典故之外,最让食客动心的。据说鱼刺相当特别,入口别有味道,是当地的招牌品种,之所以“据说”,是无缘此时享受,季候以及生态环境的双重原因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03:36 只看该作者

二郎山

——二郎山——

告别青衣江,在恹恹欲睡的山路颠簸中,二郎山赫然展现在眼前。或者说,是小金杯的车轮把它拉近到我的面前,转而,把思绪拉到久远久远的火红年代。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半个世纪前,解放军进藏,在此开拓川藏公路,在那个时代,传唱出来的这首歌,与其说是当年与天斗与地斗的纪实,毋宁讲是对历史的祭奠和遥拜了。
盘山公路绝大部分是柏油路,有的路段还是水泥浇灌的,行车环绕盘旋而上的二郎山,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至于说哮天犬的主人,三只眼的二郎神现在还做何感想的话,只能叹服芸芸众生的伟大了:全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钻山隧道,4750米的二郎山隧道,在1999年国庆通车。五十年前浴血奋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遣者,在八一军旗的指引下,架构的川藏公路最危险地段的二郎山公路,在我们行进的右侧绕山远去,我们则一头扎进山腹,在四车道双行的隧道中笔直前行着。
地理上的绕行与版图上的直线,行程与感受,天上地下。这一切,都是人的杰作,时间不同罢了。穿行中阵阵山风扑面,但时不时仍看到建设者以及现场施工的营盘:二郎山作为地质非常复杂的山体,有些地方坚如磐石,难于开拓;有些地方外强中干,风化岩特别是散叶岩隐伏其中,每每山洪就肆虐无比,再好的公路转瞬就被泥石流冲刷的影踪不见。所以,此次连续几次的中途停车环行,就是2001年秋季山洪逼迫公路改段重修的结果:想想看,每年冲掉,每年改道,这何尝不是与天斗,与地斗的50年前精神的再版吗?!
2001年夏天的九寨沟之行,就有对川西公路的感叹,其实潜心其中,那就是一部演绎并完美诠释人与自然的恢弘写真,之所以定名“走马观花川西游记”,之所以此文以“走近川西”,都在于本我的感悟: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川西之神奇,你即使一而再,再而三的探寻它,也只是个皮毛——走近与走进,一字之差,含义则相差十万八千里。推而广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间,即便你是徐霞客重生,谢灵运再世,也无法穷尽大自然的壮美与奥妙。
走近川西,靠近川西,带着敬畏的心情品味川西,这将是长久摆置在我心中的念想,只要时间精力允许的话。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05:17 只看该作者

摩西镇的传说

——摩西镇的传说——

告别险峻的二郎山,车子开始下行,一个重大的枝杈口标示着此行的目的,也留下无尽的想象:左行沿大渡河一路溯源而上,摩西镇,右行还需要一天多行程到达理塘,人间最后的仙境:稻城,亚丁。时间,精力都掂量过的我们,只好把想象留待以后了——记住那个枝杈口,川西,我还要再来的!
溯源而上的路曲曲弯弯,甚至不及二郎山公路便当,沿路散见的人家,表明我们穿行在大山的腹地。即便如此,中国移动的天网覆盖在崇山峻岭的处处标记——不断出现在眼帘的天线发射站,多少给我些许的方便:手机短信不断发给那边的亲人,而屏幕上追寻而来的好奇和惊叹,也将咫尺天涯在转瞬间跨越:交互的网络,除了电脑,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只有这个时候,才感到,原来中国移动挺好的:)
手机莫名的嘀哒嘀哒提示:海螺沟国家天然保护区欢迎您的到来!老天!下午3点半,屏幕上显现这行字符,表明上午7点半开始的行程,快要到终结点了。一路无话,下午5点,风尘仆仆到达海螺沟的住宿地,摩西镇。
摩西镇,又说摩西古镇,与海螺沟咫尺之遥。那里是进沟的唯一通道。从镇上遥看海螺沟,并看不见其全貌,而巍峨拔立的贡嘎山则展现在眼前。作为四川省辖的最高山,在当地居民乃至登山史上,都成为永久的传奇,其由来又与摩西镇渊源甚深。
摩西镇,在google上搜寻,非常容易找到它的当代典故,但更多的历史钩沉,不应让人遗忘:中国命运更迭的转折点之一,也在这里。
传奇之一,是1982年日本登山者松田康宏从此进沟攀登海拔7760米的贡嘎雪山,在快要登顶的时刻为突如其来的雪暴所吞噬,踪迹全无,同伴身亡,但在15天后的海螺沟附近,被上山寻找药材的镇上的山民发现并营救,由此开创世界登山史的一个传奇:从山顶的7600附近滑落到海拔2900附近的这个巨大物理空间中,一己之力的松田康宏,在断绝一切外援的情况下,如何坚挺了15天存活下来?当年没有装备的抢救工具,担架如何抬出他并直升飞机送成都抢救,截肢后手术成功以及一年后松田康宏再次拜谒当地山民的感人传说,这些,都成为摩西镇的当代传奇。
传奇之二,更改中国命运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和遵义古城,耳熟能详,但说到摩西镇,你知道吗?毛泽东遵义之后的华彩乐章中,摩西镇是其伟人气质的厚重一节:就是在这里,几天几夜的思虑,最终电令杨得志红一军团先遣队,完成24小时180华里强渡大渡河的历史博弈:大气磅礴,大开大合,伟人风范,展现无疑。站在毛泽东故居的庭院里,它显得那样平寂,天天空客楫门的背后,越发感到时代造英雄,什么叫伟大?他算得上吗?我想,绝对。
静静坐落在镇中一角的毛泽东旧居,不起眼,旁侧院落的黑板上,还有公社第一生产队成员的工分统计,顺着青石板窄窄的巷道,转过去就是中国电信字样的牌子,网吧……这里把过去,现代,当代糅合在一起。闲暇信步之余,几罐健力宝成为长途跋涉后在小镇的最后战利品。
    余阳,将远眺的贡嘎映照的金壁辉煌,雪皑皑的山峰,当怀拢抱着白絮般的垂练,宛如飞泻的固态雪瀑——大冰川跃然视野中,整整一天的陆地行程铺垫,2002.2.14,海螺沟对于我,无异这个特殊时日昭示的一切。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07:04 只看该作者

海螺沟

——海螺沟——

擦黑的夜空,轰鸣的马达,一路逶迤,向着山谷间的公路出发。……2月15日清晨,终于走近海螺沟。这条沟,由于出沟的山口有一巨大海螺状岩石而得名。
作为全世界最低纬度保留的现代冰川,作为海拔2950米的冰川沉积带,两年前播映的美国大片《垂直极限》知道吗?外景地就是在海螺沟上方的冰川。   
油菜黄花香,竹林摇曳忙,山野梯田显,吊脚楼不断,进沟的第一印象。
    再往上,水泥路被黄土路取代,分明一丝冷意展现,气候骤然变化,冻土层无法铺设水泥路成了最简单的解释——两旁山路的植被悄然由阔叶林转为混交林,
    再往上,冻土路变成泥泞路,针叶林取代前者,奇怪的是泥泞路并非松软——大量的雾气和冰霜固化了底层冻土,表层的路面为雾气和上方解冻的山溪所软化。
    螺旋盘上,路边的水塘冰封着,雪飘着,松针下不断悬垂着丝状植被,又一道景观。
    海螺沟绝对海拔区区3000米,但是,植被竟然涵盖五个温度带,这大概是它最神奇的地方。用“山中景各异,十里不同天”形容它,根本不够,各个不同海拔甚至山脊的阴阳向背,都演绎着不同的生命风景,这里,更是科学考研者的圣地天堂。
沟中1,2,3号登山营地依海拔分列,在车子到达最高的2号营地后,性急之余,抛开大部队,两人独自沿着上山的捷径穿行着,而眼前展现的数百米海拔带,让我大呼过瘾:好一派北国风光,好一片林海雪原!!!雪踩上去嘎吱嘎吱响,埋到小腿,松树,灌木,随身带的备用御寒物,全部派上用场,想想跟一小时前的沟口气温,恍入隔世。
穿越“林海雪原”,以类似“打虎上山”的自我满足感跨上新的海拔平台——在漫天飞雪消逝,阴霾笼罩的登山索道面前,做出相当正确的选择(事后想,它确实是此次当机立断的一大出彩点,否则,无法有这样的兴致和心情,把海螺沟最震撼视觉的景观尽揽了):再上行,缆车可达3850米的观景台,但是,眼前一片氲氤茫茫,俯瞰下方,雾锁沟壑,仰视上方,什么也看不见。高山缆车,让我们上去览什么呢?也就一念间的犹豫,360元的缆车票转瞬捏在手中——权当筹码押注了,哈哈!
德国进口的这套设备据说是海螺沟耗资最大的投入,超亿元的缆车,此时基本上空载,我们两人对坐一个缆厢里,往常的恐高症被环绕的雾气消除了。除了上行的缆车,在索道每个悬架点交汇处脑袋上方发出“咯愣”响声,让人感到些许恐惧(心想别是铰合挂钩脱落,否则我们就交代给海螺沟了)外,别的什么也不想了。
缆车到达,出站台,短短几十公尺的前行,那一刻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豁然开朗”——洞天开合,清光尽显,目遥极至,物幻空明!朗澄澄的天,通透深邃,置身其中,你还会有什么别的感受吗?!天人合一,天地合一了。
观景台,相当稀疏平常的名字,旅游地方去的多了,类似的名字不过尔尔,然而,就是那里给予你的惊奇,至今回想起来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震撼心魄!方圆100平方米的观景台其实是3850米山脊顶,紧靠大冰川方位的一个天然景点。视角正前方,缓坡而下的冰川;视角左前方,山体以及冰川;再上,悬泻的固态冰瀑——就是在摩西镇遥望到的那个硕大白练体,目测高度,大概在5000米以上海拔,垂悬间距,起码要2公里以上;再往上,贡嘎神山,金光闪闪的坐立在天宇间。
清冽的冷光,天空中辐射下来,视觉穿透力极强的告诉我,这里远离尘世,这里面对的是上天降派下来的贡嘎,厚实坚强,以神的形象叠合自然,座拥蜀山天下;这里是山神挥洒间赐予人类的哈达:匹练悬垂雪瀑飞泻的大冰川,我们只有仰望。
蓝天下的飞雪忽如而至,躲避不及,不知这是否又是海螺沟的独特景观?悠乎间雪霁风静,游客中忽然大叫,佛光,佛光!探身悬置在观景台外侧,果真,我的人影在下方几十米的云雾中显现!挥手的姿势都映挂成像在淡紫的光环中。运气吗?哈哈,更有种博弈的快感,如果没有上述的当机立断而萎缩在患得患失之间,现在这种景色,也只能是臆想了。这边厢是得意忘形的我,那边则是脸色煞白,大呼小叫的她——后来才知道,我身置悬崖边,忘情忘景的欣赏,难怪这样了。
旋转视线,靛蓝的主题下,雪线陡立的另座山颠,一路攀爬着的经幡,把当地山民的虔诚与祝福,用这种方式写意在蜀山之王的脚下,在外来的我们眼里,已经成为一种顶礼膜拜的化身了。
之所以用靛蓝,完全是感观直觉。极其艳的雪山,太阳,清光,眼睛无法长久仰视,必须带着墨镜看,特别是刚刚看到太阳从山顶喷薄而出的瞬间,目眩,以至于无法聚焦按动快门,把它留做记忆的永恒。蓝天,一般用湛蓝,我,用靛蓝,那种深蓝,那种意境深厚,蕴意万千的厚重感,前者达不到。如果还要深究,那只能是墨镜的原因了。
眼前固态缓坡的冰川,内动不息的冰水裹挟着的山石冲刷而下,造成外表并非晶莹剔透的景象,这跟印象中的冰川两样。其实,这里才是真正的冰川——气候使得水汽结冰堆积,压迫山体滑落,而这是在非常缓慢的时光隧道中演化着的,冰中裹挟着的山石,浸消,推动,冲刷,磨砺,外裹着寒冰,演绎成川,所谓冰川。眼前这些滚滚而下的固态冰石杂合物,方圆几十平方里,最终的结尾,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大渡河的发源地,海螺沟冰川了。
云蒸霞蔚的3850米观景台,此时又在山谷的云雾蒸腾下,幽闭起刚才的峥嵘。满眼的云雾从各个角落合围上来,或袅袅炊烟,或汹涌澎湃,几分钟后,再又层层剥茧般,消散退却。彷佛意念相通,更似神山的指令。
站在沟顶的观景台,观神山,观大冰川,观映日佛光,观紫阳飞雪,现存的不多的照片,成为事后追忆那个美妙时刻的唯一物理见证。当然,更多的,则植根记忆深处,永远的,依照我的诠释——
云隐雾散清冽空,佛光朔雪映霓虹;雪拥蓝关金光现,经幡飞舞紫阳融;匹练悬凝寒冰锁,蜀山之王展雍容;海螺倒卷千堆雪,哈达摇曳孕苍龙。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10:14 只看该作者

山间铃响马帮来

——山间铃响马帮来——

重新回到雪原林地间,图新奇,图省力,在盘绕山梁的那头,等待我们上午第二个景点的石天门,换种游历方式,就成为必然——骑马过山梁。
坎坷的盘山小路,都是人踩出来的,前面马夫牵鞍,后面我在步行保驾,中间的马驮着她,呵呵,这个味道简直成了贩盐巴的马帮了,但是,銮铃叮当在山谷间清越的回荡,马蹄得得敲打裸露的山石,仿佛,“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韵味有点了。
沿途无话,在下马行走不久,石天门所在地——冰川横切出来的最低海拔点一览无余。
站在2950米海拔的冰川标志牌前,一张照片将汗渍淋淋的我,还有身旁的标牌内容清晰的显现出来:大冰瀑布,高1080米,宽1100米,冰层厚30米,位于海拔3720到4800米。在国内外的海洋性冰川中,是绝无仅有的。冰瀑每年发生千次以上规模不等的冰崩,特大冰崩的落差会达到3000米,整个过程气势恢弘,响声震耳,扣人心弦。。。。。。
据当地人说,海螺沟在开发前,冰川与人类的接吻处,还要下寻到海拔2700米左近,当年营救日本登山者的时候就是那样。这几年特别是近两三年,冰川消融上缩的速度相当快,我们眼前的海拔就再次说明“人与自然”这个沉重的话题。而当年起名“冰城门”的石天门,就是两三层楼高的冰山构成的,现在已然看不到当年的风采,只是依稀能辨认了。
第一次触摸冰川,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冰,呈现的是碧绿色,青蓝色,而冰高达数丈的体积,近前细看,有一层一层的纹理其中,其间夹杂着砂砾——这似乎是树木的年轮,但现实年龄着实让我目瞪口呆:眼前的寒冰及其流层带,16万年的历史!要么是我听错了,但,单位绝对是“万年”——即便是1.6万年,也足以惊世骇俗了!!!
我们这个星球生存几十万年,人类初始文明距今最多6000年,在人的漫长进化发展过程中,文明仅仅是一瞬,身旁依旧融解的冰川,忠实的守候记载着岁月的流逝,生命的演绎,在默默中用一种近乎永恒的方式。在大自然博大宽广的面前,渺小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暴殄天物,剥夺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呢?当然,自己也不能免俗:旅游本身既是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也是对它无情的盘剥,尽管往往是无意的,尽管绿色旅游。
置身万载寒冰旁,真就是串串水晶挂就的珠链,淙淙滴水,涓涓细流,小溪,河水,哗哗流向沟口——作为大渡河的发源地之一,望着奔流而下的冰川融河,那首歌,那首遥拜母亲河的歌,油然而出:“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冰川,孕育河流,河流,孕育文明,从格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让我们知道了长江黄河,知道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对于眼前这条孕育大渡河的冰川,你无法不做感叹:大渡河,雅砻江,并流向下,归入金沙江;金沙江向下,再从四川宜宾开始形成长江——大概看到海螺沟,更会对它产生一种神往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0:10:51 只看该作者

温泉

——温泉——

跟海螺沟的亲密接触,是全方位的。
海拔2600米地方的温泉,其实就是大自然的又一个杰作,当然不是在同一个地点,而是在另外的,与海螺沟同属一个地界的山脊,距离冰川要有相当的行程。
当天下午在寒风瑟瑟中,在梯田般散落山谷的大小几十个温泉池,我更亲密的接触了这方神奇的水土。水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上,最高的甚至可以在温泉旁边的地热中洗桑那。下午两个多小时徜徉在几个温差各异的池子,享受蒸汽浴的慷慨服务,岸上是寒冬,水里是盛夏,快乐如此,夫复何求?!雪飘冰封寒气绕,倦困疲乏颓意消;瑶池扬汤沐天浴,西北风里乐逍遥。
大自然在演绎着极至,在方圆这样小的地界,将各种地理神奇展现给我们,将各种历史知识展现给我们,似乎此次旅游中,2002年2月15日这天,海螺沟将历史的,未来的,现在的各类知识以最浓缩的方式传给我,以后类似的游历还会有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

GMT+8, 2024-6-15 17:52   © 2001-2012 Comsenz Inc. |Archiver|Horizon MEDIA ( 沪ICP备14046712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014号

Processed in 1.79822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