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70年代,境内南楼村一带出土有石刀、石锛、石斧、石凿等磨制石器和黑皮陶、炭化稻谷等属良渚文化的文物,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据记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置江阴为暨阳县,青阳位于县境南部。
现存《宋志全境图》已有青阳乡建置的记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至明代,青阳镇已是"烟火千家"、"舟车辐辏",市况繁盛。乾隆《江阴县志》载:青阳大桥头街衢四达,运河蜿蜒向南,水柁风樯,衔头接尾,市廛繁密与县城匹。每逢集市,便是一幅"桥上行人千担挑,桥下航船千槁撑"的景象。
2003年悟空寺塔基考古出土了泗洲大圣僧伽的舍利子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进一步印证了青阳千年古镇的历史。现存主要遗址有:明清老街、凌统墓、葛家祠堂、圣母教堂、悟空寺塔基、南楼遗址、三元桥、迎秀桥等。
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青阳是江阴的南大门,是考生必经之地,行船也必过二桥。船过南新桥,桥堍有座庙,考生停船靠歇,进庙行香,祈祷应试能连中三元,“三元桥”由此而得名。
北新桥旁有魁星阁,飞檐高翘,壮丽巍峨,考生途经此桥必上岸拜谒魁星,特别是应试得中的秀才荣归返乡时,必至北新桥靠岸,敬谢魁星,故称此桥为“迎秀”。在应试那时期,轻舟毗连,桅灯如星,才子云集,群贤毕至,青阳古镇是何等风光。
据当地人介绍,青阳三座桥中最具建筑价值的还属中新桥,宋时建木桥,明宣德年(1435年),重建石拱桥,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沿河两岸筑有四个水码头,大桥两坡石阶台阶各三面滑坡至四街河沿,俗称“一桥六坡十码头”。其结构在江南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沿河,有着2家祠堂,沈家祠堂和胡家祠堂,从外部看,大门紧锁,窗户破烂不看.估计就是70-80年代时的粮站.
看到里面文革的墙标还在,就想爬窗而入.此时,出现了一位叫张军热心的美女, 带我饶道进去.一路谈谈,知道来这里拍照的人还不少.
泡桐书花开正盛!
祠堂中庭里,枯死的老树桩上,几棵灵芝长得不错. 算是老天对我的奖励! 征得同意,纳入我的囊中了! 天然的,宝贝啊!
类似荡口的楠木厅,雕梁很显艺术感,只是石灰涂抹下,难见细节. 有些地方已经破了!
很老的瓦当掉地破了! 反正不当宝贝!
祠堂中, 被邻居当做猪圈在使用, 也比空着好. 至少不是寂寞.
鸡犬相乐!
看完祠堂,看完古桥,北街看看,保留最好的建筑都在这里.有哪些名人在这里产生,也是以后再来考证了!
古老中的春意.
[ 本帖最后由 潘部 于 2008-7-25 15:2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