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管理员
查看: 7118|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川西——走马观花之川西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帖主
发表于 2008-5-15 19:33: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眼前摆着一本十二年前买的旅游地图册,翻看、端详着它,仿佛要从其中找出刚刚归来的实证感觉来。它,就是四川,不,仅仅局限在狭义的川西——严格意义是川西的局部。西部一直是迷人的,至少在我看来无论西北的苍凉雄浑、西南的葱郁壮美,都带有一种让人不可抑制的奇异与神秘,走近西部容易,走进西部难,走进西部并揭示其中动人心魄的瑰丽与秀美,更难。本文仅仅局限在过去的五天,在四川走马观花的观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投票投票 踩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37:30 只看该作者
绵阳印象
        西行的第一个落脚点是绵阳。几千公里的飞行,原本晚点的飞机在电闪雷鸣中起飞,航行2小时20分钟后在闷热的夜色中降落。绵阳机场相当于一个大规模的长途汽车站,机坪上唯一停靠的就是这班MU5455客机了。穿出纳凉者散立的机场广场,此行搭载我们的游车一路向市区进发。沿路夜幕的所见起码给我这样一个印象:干净清爽,通衢井然。整个市区不大,但是仿佛都被灯火点缀着,环城而过的河流被桥上和两岸的路灯映照的波光粼粼,一丝清净,一丝安爽,没有喧嚣的街市,没有吵闹的夜景。一时间与传统四川人口大省的印象相去甚远,而窗外走行的街道和两旁梧桐树与霓虹灯的交相辉映,加之悠散的逛街者,店铺、商家,不知有谁脱口而出“怎么有点象淮海路?”
        晚上在科学城的宾馆住下,运气好到连换三个房间——空调不制冷。先长虹,后夏普,搞的精疲力尽的那份狼狈,直到次日清晨从绵阳出发才彻底消散。草坪修茸一新的城市广场,说不出的干净,清新的空气映衬着蓝蓝的天,绿草、水泥、建筑、旗杆、红旗,默默俯视这些的玻璃幕墙楼体,偶尔驶过的汽车,似乎这就是这所城市在街心花园给人的简洁舒畅的印象,“人少就是风景”这是大都市游客往往对景点的感触,那里正印证了这点。还真有点象大连的广场,不过只是“具体而微者”罢了。
        起程出发的路上,有一段二级公路,两旁悬垂到地的绿柳似乎诉说着绵阳这座城市在与外界接壤通衢的历史,而随风轻扬的垂柳,大概正是这座城市辐射四川腹地、沟通天府之国的公路干道之见证物了。要想富,先修路,不是吗?
        上海情节与这里应该格格不入,但是似乎又有点牵连,尽管那样牵强。双马体育场一闪而过,当时一个念头就是几个月前中远徐根宝们不可思意地让绵阳大曲给醉倒,同样还有东方红大桥,还有科学城,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巷,林林总总,思绪控制不住。据说这里是军工重镇,以前三线建设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精英们将青春和事业献给了这里,其中的上海情节现在还有多少人能讲的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最关键的是一个名字,一个企业,一组数据,一组固化在脑海里的实证印象(尽管是惊鸿一瞥般的随笔匆匆)。
        老骥伏枥的倪润峰。欲振乏力的长虹。卧虎藏龙的绵阳。除了机场上有长虹科技的广告外,市区里并没有看到任何关于长虹的企业广告,这多少有点惊诧。长虹的第三厂房、长虹科技研发基地中心在一路西行途中瞥到了,够现代化够气派的。投资4亿多元的长虹技术中心是国家级的技术开发中心,在这里有世界一流企业的联合实验室九个,有国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虹的精显背投技术、等离子彩电生产技术就是来自长虹的联合实验室。
      偌大的绵阳市,长虹一年上交的财政税收占绵阳市财政收入的一半,长虹集团的产值占全省GDP的8%左右。四川“税收粮仓”的长虹,现在已经“没落”,这固然留下相当的断想,但是这个地方对四川乃至全国的贡献,或许要换个角度来思考了:47个院士,5个博士后流动站,按照全国各个市的人口匡算,绵阳的科技“脑黄金”含量可能无出其右了。不难理解在这个地方能走出长虹这样的企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里似乎解释的那样贴切,将卧虎藏龙喻之绵阳,喻之四川的科技重镇,不为过。
椅子
发表于 2008-5-15 19:37:32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字很好、、、坐下慢慢欣赏。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41:29 只看该作者

古柏 经轮 开光 高香

此次主要是奔九寨沟旅游而去。第二天基本上是在山与水的不断叠合撑拉的断层面上,在川北蜿蜒穿行。出绵阳,过江油,走平武,一路溯涪江而上,中午时分,来到平武县打尖——确切讲是一个景点:报恩寺。
        从年代与影响而言,560年前建的报恩寺根本在全国古迹寺庙中排不上号,但从寺庙修建的方式以及折射的历史故事来讲,你或许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报恩寺说是寺庙,但更象宫殿;说是宫殿,难免又让人觉得不对头,其实定位于历史古迹,我以为更贴切。
        明朝戍边大臣王玺由于开拓西南边陲有功,特别是在进川抚定藏羌的突出表现,一时间得到皇帝的嘉奖而权倾一方,由此滋生独立西南王的野心。适时在这里兴建的是别宫,依山眺水,坐北朝南的宫殿兴建了不久,被人暗中送信至京而东窗事发,多凭巡抚和宦官的从中打点疏通,才逼着王玺情急变通,原址原建的基础上按照寺庙的方式搭建,并取名报恩寺以表达对朝廷对皇上的忠心。这就是佛家看不懂,官家弄不明的一座建筑——置身前堂、中殿、后庙之中,满目佛像与盘龙,五株古柏参天而立,金丝楠木托起的报恩寺,放眼正前方开阔的一片青石板广场,类似华表的石柱,你敢说天下有这样的寺有这样的庙?你能讲官场上有这样的殿这样的宫?
        欲盖弥彰。不过效果真达到了,而建筑本身到底合乎什么标准,王玺们已经暗烧高香了,那里还管那么多!
        佛殿侧边严华堂七米高、直径四米的转经轮,历经560年沧桑(还好,文革的烽火无暇顾及这里,或许偏僻到那时的红卫兵不知道这里,毕竟是藏族、羌族、汉族混居区),雕满佛像与盘龙的七层浮屠在敷涂黄金的扮饰下,显得华丽又肃穆。年轮转过五百六十余载的今天,整个经轮除了底层无数虔诚的手推动而褪去金色光泽外,其余的在尘封中依旧显示那过往的尊贵与雍容。
        破落被第二次用在游记里,这里形容的是这座建筑基本上没有后世的修茸,哪怕是香客的捐助和政府的资助,而直到九十年代才被国家定为重点保护文物,也说明它实在是“命硬”,仅仅靠几百年前打就的功底,一直挺下来,多少是个奇迹。报恩寺据说没有用铁钉搭建起来,我只是在楠木顶梁柱上发现不少的木钉,不过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这当然是民族工艺与智慧的结晶了。
        五个小时后,在九寨沟外的达吉寺,一路风尘仆仆的我们,又接受了佛教的洗礼。对于我而言,既没有摩顶崇拜的因子,也没有迷信的遗传,只是既然安排到这里一游,那就不要辜负导游和行程的希望(一天跑10个小时,颠簸车旅之苦脚腿都肿胀了)。
        这里的历史多少悠久不知道,这里高高飘扬矗立的三色经幡也似曾相识(传统经幡红黄绿白蓝五色分别代表太阳、土地、谷物、白云、蓝天),不过,在庄严肃穆的场景下接受佛礼的熏陶,而且是藏北九世活佛的开光,你在那一时刻不得不感受到神圣与崇拜同在。
        开光大致是指得道高僧经过闭门修炼,重新为众生的祈求进行类似摩顶洗礼的一种仪式。藏北第九世活佛的道行到底如何,修炼十三年的结果如何,于我讲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世态的认定与态度,更在于对待祈祷祝福时必须具备的尊长准则:先敬父母,后祝亲友,再祈平安吉祥。香烟袅袅随风飘荡的达吉寺,供台上长的出奇的香一时间让我和众多造访者莫名,经解释方知道这是与开光同样难得的一个佛缘:高僧监制并由香客亲手点燃的香——高香。
        经常形容某人运气好,额头碰天花板时,就会用到这样的话——你前世修的福,烧高香了!
不平凡的长,足有1.9米的香,树立在香坛供台上,当然高了,之所以叫高香看来除了望文生义外,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起码知道高香的渊源及其出处了。朋友,你烧过高香吗?我烧了,为父母,为亲友,当然也为所有能寄托这种诚挚祝愿的人,这里想到的特殊朋友也是沙龙里的常客——如意吉祥,福泰安康!!!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45:54 只看该作者

九寨沟集市场

看到这个标题的,管保你跑题。大老远让人来九寨沟赶集?吃饱撑的?
        相对于多次在电视风光片、影相旅游图、经典风光册中占据至高无上地位的四川九寨沟而言,所有注意力都被吸引、吊起过后,大抵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尝!但实际上的感官落差、心理落差,只有你在实地游玩中重新校正了——特别是在人流如梭的旅游“小分队”们、熙熙攘攘的游客团体出现在秀美的自然景观面前时,瞬间的失望和迷茫,“赶集”这个念头立马闪现在脑海里。

        九寨沟是个集市,单单从200辆大巴、100辆中巴川流不息地接载客人出入的规模以及最近国家旅游局颁布每天12000人限制额度看;
        九寨沟是个集市,如果从九个少数民族的寨子散落在这川西北的人间仙境中,世代生活、繁衍后代的原始劳作、交互联动看;
        九寨沟是个集市,将它蕴涵的景色层层叠叠展现在游人面前,用天下的至柔,琏缀五光十色的仙景,方圆几十里,景象万万千;
        九寨沟是个集市,人间赞美的语言在这里已经显得无足轻重,车载斗量、物换星移般的赞誉,起于前世,盛于今生,苍泽后代;
        夏季的九寨沟,充其量处在美丽的六分起评线上,比起姹紫嫣红、缤纷斗艳的海天秋色,十分的惊艳而言,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但,你在大叹“不过尔尔”的同时,依旧能感受到电视风光片所根本无法企及的震撼:来自心灵深处,来自亲身体验。这种体验不是用胶片相机的记载,而是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去追随自然,去融入自然,去拥抱自然,去品味自然,最终让绽放的人间至美,彻底纵容自己的感官、愉悦自己的心灵,直至物我空明,凡尘尽扫,澄碧虚幻!
        水,是那里的珠琏。川西的土地,不知如何养育出柔断十万大山、臊尽青杉萃柏的瑶池碧潭、泓霓彩练。阴柔之美甲天下的九寨沟,早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的评定,而更胜一筹,或者说让九寨沟具有柔美气质的,莫过于它的颜色,更直接点,莫过于蓝色了。
        蓝,九寨沟常年的色彩图腾,没有蓝的基调,九寨沟也就不具备人们眼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色彩神韵了。剑竹海、熊猫海、五彩池,盆景池。。。。。。你可以说那里的颜色以蓝为主,水蓝,青蓝,碧蓝,湛蓝。。。。。。其实最出彩的应该是孔雀蓝。当熊猫海凝乳般的孔雀蓝将周遍山岭树葱如镜子般折射到游人眼帘时,当五彩池中碧绿、翠黄映衬孔雀蓝那丝绒般的富贵时,静影沉碧的海子,写意般横卧纵躺其间的树木,仿佛这里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墨宝,一枚用孔雀胆蘸靛的丹青巨笔,以无尽的怀古幽思,浸靛着汩汩然生生不已的历史,诉说着九寨仙境的过去,现在,将来。。。。。。
        九寨,醉人的孔雀蓝!
        在海拔几百米落差的十几个海子、溪流、滩潭、瀑布的绵延转承中,九寨最大的人工景色是与水相伴的环沟公路。沟内的各个景点距离比较散,搭乘汽车就是一种解决办法。过于到位的服务反到使公路与海子太近,拥挤的公路、错车、汽车喇叭和阵阵尾气的熏陶叨扰,多少让游者不自在。但话又讲回来,游历的筋疲力尽,在出沟的几公里车上,一路吟唱的竟是《搭错车》的“请跟我来”:
        “我带着梦幻的期待,是无法按奈的情怀。。。,带着你的水晶珠链,请跟我来。。。。。。”。用水串联起来的九寨美景,慕名而来也罢,梦幻情怀也罢,关键在每个人的感悟,不是吗?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48:43 只看该作者

弓杠岭 松潘草原 雪宝顶 黄龙寺

车,一路沿行在盘旋而上的山路上。仿佛走不尽的路,从山谷而出、略带清冽的山风不断扑打着我们的汽车,慕然转山脚处天空飞扬起一片物事,“哎呀,谁在扔纸钱!”“这是藏族的经幡,纸做的,和布绸的不一样,主要是抛洒在路上,藏胞以此来祈求行路安全”导游的回答让我们释然。但无法释然的则是从清晨到晌午乃至晚间回归的途中看到的筑路工们。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与公路打交道,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也讲不清什么叫奉献,他们充其量在生活着,但每当行路通过的每个地段,特别是从九寨进入松潘境内的每一个筑路段时,心中总有漫天经幡飞扬的莫名震撼:与其讲藏民求神保佑祈平安,不如讲现实中他们用鄙微的身躯托起一片天,拓展社会前进的路线。
        海拔3100多米的弓杠岭出现在眼前。其实这不过是准高原的丘陵地带。“岷江的起源地就在这里”导游开始提醒大家。往前再走,已经似乎行走在原上。当开始有些不自在的时候,导游又开始提醒大家,“可能有些缺氧反映,海拔高度接近4000米,大家不必介意,翻过去就好了”。汽车在轰鸣声中爬上最高的一个山梁,“这里海拔4200米,大家注意左前方云彩笼罩的山峰,那是5588米的雪宝顶,岷山主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过雪山草地的一切都在六十多年前。长征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至少空前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工作事业比做长征,能穷尽否?能完成否?我确实无言以对,也不愿深想引申。唯如此,才更仰慕毛泽东的伟大,共产党的伟大,红军的伟大。都说历史由英雄创造,确实。生长在没有英雄的时代的我们,到底是生活,还是活着?就象这次旅游,说的清吗?说不清还是消停些,快乐吧!
        看着突兀、乱石嶙峋的雪宝顶,到底它与雪峰是否有关看不出来,但一定有雪,不然为何在《长征》七律中有千里雪的描述呢?据说雪宝顶盛产水晶石,而且质地不错,是当地的特产。云间穿行的遐想不久就结束,此行的另一个目标——黄龙到了。
        老实讲,黄龙是这次旅游最惬意的地方。我有个怪癖,认定“无人就是风景”,典型的都市旅游土包子,毕竟大都市的人流让我恐惧,既然出来旅游,当然要选择人少风景好的地方。黄龙与九寨齐名,但这天天气阴爽,游人稀少,山涧溪水山间栈道交相成趣,感觉当然不一样。
        梯田般的潭水,古黄色的喀斯特地貌溶岩,碧蓝色的溪水,浓绿淡茵环盖下的那种沁人肺腑的润泽感,仿佛丝丝涓涓滴渗在风尘仆仆的游客心间,树荫透出去的远景所宣示的山的雄浑,垂首细斟滴水造石的秀美,一刚一柔,一阳一阴,造物主就这样诠释着辨证和运动。在亘古未变的运动规律中,大量含钙质的当地涧水鬼斧神工的冲刷、磨研、浸刻出独步天下的黄龙寺特有景观——黄龙寺据传是前人为了治水傍山而建的庙宇。由于它地处山谷溪水的流经处,这里以溪水为流动对象的层层景观由此得出黄龙之名。而游人冲着特异景观而来的同时,反倒将它的出处给放到一边了。
        葱绿的山峦,夹育出梯田般的喀斯特地形,远远往上伸展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不停跋涉,在脚酸腿疼的坚持下,终于登上黄龙的顶部——其实是寺庙的所在,海拔3800米的黄龙寺。登顶的喘息中,在思衬着:碧蓝色含有硫酸铜成分的溪水,积淀冲刷出的卡斯特地形,先是钟乳石一般的洁白,再经过岁月的演变,就成为苍黄色的石层,黄龙,恰如其名。俯瞰蔓延拾级而下的却宛如一条苍黄色的龙脊背,刚才那番辛苦换来的感观愉悦,值了。
        在山腰的一个转坡上,一片植物让人侧目,尽管凌乱但鲜艳,原来是罂粟花!到底是野生还是种植,似乎已经不重要,而是感到在那个海拔,殷红色的罂粟花,炽烈扑面的迎风扫动着,置身其中的,忽然有些无措了。这种花的含义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它的果实是什么无需多讲,只是那时养眼的愉悦,远远超出它给人常有的好恶定义。借用北岛的那句著名的诗词——路啊路,铺满红罂粟!!!
        此行往返经过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导游一直提醒可以买袋氧气,我根本不在乎,在车行的颠簸中,丝毫没有疲倦的感受,殊不知,这正是后来昏睡不已,让同事笑话的附笔了——所谓高原反应,主要是缺氧,还有肠胃不舒服。这些症状并不是在第一时间出现,而是在事后,在肌体高度兴奋之后。在成都后来的日子里,我尝到了滋味:青羊宫,武候祠等等景点全部在昏睡中错失了。。。。。。
7#
发表于 2008-5-15 19:50:36 只看该作者
给你说的很想去看看,楼主有照片吗
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9:51:03 只看该作者

光头香辣蟹 痛并快乐着

作为游记最后一个标题,没有感到成都如何,而是在成都一个叫光头香辣蟹的馆子里,海吃了一把那里的香辣蟹,算是此行中最值得炫耀的腐败了。同行一共有十几个人,两桌摆开,一桌仅仅吃了三斤,我们这桌则吃了十四斤——三斤一盆的香辣蟹。
        红色,大蒜,青蟹,辣味麻味其中,属于锅炒的那种,香浓扑鼻食欲大开,越热越吃,眼泪,鼻涕,口水,汗水。。。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恣意,那种畅快,那种淋漓,同桌的几个抡开腮帮子吃着,旁边那桌同事愕然侧目看着,笑着;嘴边不断擦拭的面巾纸,把辣味带到脸上,蛰痛的脸腮,快乐的牙祭,哈哈,真正在天府之国体味到什么是:“痛,并快乐着”。那种狼狈和贪婪的吃象,大可想象了。不怕笑话的留个底:回到上海的一周,天天泻肚子,青蟹性寒,肠胃高山反映的迟滞效果一并体现,这些都是事后才总结知晓的,算是这次旅游带给我的直接经验了。
        九寨沟的五彩池,永久的把西门子3568留在那里,作为手机发烧友,谁让我那天短裤的口袋过浅并且爬翻山坡呢?诸如此类的遗憾,还有。但所有这些,都成了此行永恒的记忆,直到最后从绵阳飞回上海的那个晚上,登机告别四川的时刻,心中希冀能把这些在未来串接并延续下去,我会再来四川吗?时间告诉一切吧。


                                            初稿于2001年5月
                                            完稿于2005年7月
9#
发表于 2008-5-15 19:59:56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附上一些PP就更好了
10#
发表于 2008-5-15 20:01:18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游记写得真好,很想去看看,去吃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

GMT+8, 2025-8-8 18:12   © 2001-2012 Comsenz Inc. |Archiver|Horizon MEDIA ( 沪ICP备14046712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014号

Processed in 1.84269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