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管理员
查看: 4683|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阿尺木刮跳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帖主
发表于 2008-10-7 16:31:4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傈僳族阿尺木刮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在绚丽多姿的傈僳族歌舞中,要数阿尺木刮最有代表性。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特点是不用乐器,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每一乐曲开头,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其音颤抖悠扬,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参舞者分男、女两队,每队有一名领唱者,其余合唱。唱词内容十分丰富,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也可即兴自编自唱。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往往一场"木刮"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特,据清代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记载,表演“阿尺木刮”时“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盘领衣,系裙裤”。如今这种别具一格的服饰已不多见,现在“阿尺木刮”表演中仍保持“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的惟有叶枝镇境内的傈僳族。
  “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目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阿尺木刮"的跳法,一共有十多种,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
  "阿尺木刮"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欢庆丰收、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阿尺木刮"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阿尺木刮"舞蹈形式热烈奔放,风格独特,基本上保持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形态。木前,一些传统舞蹈套路只有部分老人还会跳,面临着传承危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傈僳族阿尺木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同乐大村远眺.jpg (632.6 KB, 下载次数: 54) 设为封面

同乐大村远眺.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投票投票 踩
39#
发表于 2018-12-26 12:40:34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拍摄 欣赏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9-23 09:00:55 只看该作者
2P赞,绝美的构图!
37#
发表于 2009-9-22 19:54:14 只看该作者
棒哦,欣赏
36#
发表于 2009-9-22 15:07:58 只看该作者
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目前国家级的有迪庆锅庄、阿尺目刮、尼西黑陶、纳西东巴造纸术、格萨尔曲艺五个、正在申报国家级的有德钦弦子、藏族医药、藏族传统金属铸造三个。几乎所有民间的习俗、手艺、歌舞都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也希望大家多拍这方面的东西,在此对阿尺目刮兄表示谢意
35#
发表于 2009-6-16 10:04:09 只看该作者
很有特色的名族。。建筑的重叠很有气势。。欣赏
34#
发表于 2009-5-7 17:46:10 只看该作者
沿山而建的房子错落非常有致
33#
发表于 2009-5-5 01:08:54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9-1-24 19:03:04 只看该作者
好气魄的片!
31#
发表于 2009-1-7 12:55:43 只看该作者
劲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

GMT+8, 2025-7-5 16:24   © 2001-2012 Comsenz Inc. |Archiver|Horizon MEDIA ( 沪ICP备14046712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014号

Processed in 2.09355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