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陆   注册
查看: 27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拍卖照片与收藏摄影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帖主
发表于 2008-8-13 14:41: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作品走市场话题的喧嚣已有时日,去年登场的华辰秋拍影像艺术专场,则让拍卖这种新型业态成为摄影者最为关注的“向钱看”手段之一。无论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那些原底尚存在公共机构的摄影家,还是刚刚进入摄影圈没几天的毛头青年,无论玩了几十年且有相当名气的非职业摄影,还是摄影记者、商业摄影师等专司摄影者,都在打探自己的作品能否进入拍卖场、会有个什么样的价位等话题。在华辰影像艺术专场举办当日,摄影界光前来观摩者,就足以套用一句很俗的话来形容:“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     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同时为一个物件此起彼伏地竞价,也很富刺激性和现场感染力。拍卖公司所做的生意,从项目产权到大大小小的工艺品、艺术品,估计只要有利可图,只要有市场需求,均不会落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放下所谓影像艺术品的称谓,从“照片”这个更具实指性的拍卖品称谓上去研习一下摄影拍卖乃至收藏的话题。
     拍卖照片
     从世界大势看,照片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爱德华?斯泰肯的《池塘月光》拍出的292.8万美元的纪录还在被津津乐道,尚在世的德国摄影家安德里亚?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99美分》一年之后就以334万余美元将其打破纪录。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照片,由法国发明家尼普斯(Nicephore Niepce)1825年拍摄制作的《牵马人》于2002年被法国国家图书馆以39.8万美元竞得。国内在《希望工程——大眼睛》以30.8万元成交的利好消息带动下,各类照片或曰摄影作品都欲给自己在槌声起落间弄个好身价。如果关注一下国内新世纪以来以“摄影”和“拍卖”为共同关键词的新闻,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类别的照片都曾经请拍卖师正经八百地拍卖过,买主也绝非单以艺术品收藏为终极目的。回顾摄影界近年来与拍卖有关的新闻事件,各种类型照片在拍卖市场中的钱景的眉目也初有显现。
一、老照片
     老照片是拍卖场上的常客,因为其内容蕴涵的史料价值和存量只减不增的实情,无论从留存记忆还是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都称得上奇货可居。作为最早也是最大量进入拍卖市场的照片类型之一,一些老照片甚至印有老照片的旧画册都价位渐升。前两年有新闻报道称,两幅事先估价数千元的上海黄浦江外滩景观的宽幅老照片,最终以14万余元成交就是一例。比及旧货市场论堆估价的老照片行情,进入拍卖这个新殿堂的老照片自然有“锅台上的米粒——熬出来了”的感觉。
二、纯摄影作品
     摄影家林然的铂金底片接触印象作品《芙蓉花》系列,近期在北京展出时曾以每张近千美金的价格售出20余幅,买家看中的一定是这类影像技术的纯粹性。从目前的拍卖市场看,虽然当代人采用古典摄影工艺拍摄制作的照片已被看好,但更热的还是那些知名摄影家的原作,尤其是已离世的摄影家亲笔签名甚至亲手制作的原作。除了《99美分》之类当代影像作品外,国际市场上拍价最高的作品大多出自爱德华?斯泰肯、阿尔弗雷德?施蒂格里茨等人之手,像美国的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等也炙手可热,最近在中国市场被拍卖的国外摄影作品,就是亚当斯和韦斯顿的名作。这些摄影家的作品的走俏,多与影像本体的魅力有关。
三、纪实影像
     华辰拍卖的影像艺术专场被不少业内人士评价为“让纪实摄影首次进入中国的拍卖市场”。纪实摄影作品由于其表现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其写照的真实客观性,都多多少少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或者留存了公众记忆,前者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后者像翁乃强的《回放》。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而同属记录性质的新闻照片也开始走向拍卖场,华辰影像艺术品专场中就有经历过时代检验的已成经典的旧的新闻照片,像王东和贺延光的《小平您好》。上海《新闻晨报》2005年联合上海一家拍卖公司举办的新闻摄影作品拍卖,虽然有运作的成分,成交价格也不高,但许多照片的主人公或当事单位踊跃竞拍,证明这些照片仍有一定的价值。纪实类照片内容的不可复制性,是其保值升值的重要保证。
摄影家王文澜说:“文革、希望工程等等社会题材的纪实图片卖得非常好,而且是中国人买得多,我觉得大概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些师我们熟悉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性事件,而我的图片,比如自行车系列,就是外国人买得多。”

四、当代艺术中的影像作品
     在拍卖场上,老一辈摄影家靠历史提升价值,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则以灵感和创意取胜,他们拍摄的照片大多被称为“观念摄影”。这种“观念摄影”应该是以影像为手段来表达观念和个人情绪的,照片只是盛载思想的躯壳,买主更为看中的是观念的价值。这种当代艺术中的影像作品,是中国目前各大拍卖公司做得最多,也起伏最大的一个类别,可以作为信号的是,曾经在海外拍卖市场中走得很顺的中国当代影像作品,去年秋拍开始成交萎缩,出现滑坡现象。另外,拍摄这种影像的艺术家也有些不好的趋势,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创作思路,人为地造一些流行化的艺术产品。
五、沙龙摄影作品
     华辰拍卖影像艺术专场里成交价并不低的一些资深摄影家的经典作品,照今天的标准看明显属沙龙摄影。评论界认为“无用”的沙龙摄影经典作品在有学术支撑的拍卖市场中仍然走俏,证明题材或体裁绝不会成为拍卖市场的分水岭。比如目前国内拍卖市场中走势最为稳健的郎静山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沙龙性质。全国各地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零星摄影拍卖活动,无论以慈善为目的还是有其他因素支撑,沙龙摄影作品也在唱主角。沙龙摄影作品可用作装饰品等实用价值,加之个人化的图片消费也在升温,何况拍卖本身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买卖方式,沙龙摄影又有多年积淀,产生了不少公众熟知的名家和作品,自然有市场需求。
……
     任何题材、任何类型的照片,都应该能在拍卖等图片市场上找到定位。从万宝路香烟广告中抽取出来的照片《无题》(西部牛仔题材)在去年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24.48万美元成交,证明应约拍摄的商业摄影作品也可以有不错的价位。
     决定照片拍卖价值的要素之类常识,通过有志之士近来的宣传和拍卖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已得到很好普及。在拍卖场上,这些因素加上买家的心理承受价位等,都只是拍卖价格的基准条件,最终的成交价更多取决于竞价者的现场发挥,偶然性很大。对一张照片,无论其艺术或史料价格有多大,只要有两人以上同时喜欢,就会没道理没缘由地你来我往把价格抬上去。拍卖照片跟拍卖其他物件一样,仅仅是卖出物件本身的所有权,成交价则是各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虽然拍卖场上成交的是照片,画廊里卖的也是照片,但对于懂行的收藏者来说,从对摄影家的研读和分析入手更为重要。

     收藏摄影家
     如果把照片拍卖分为高、中、低三个层面的话,有学术支持的华辰秋拍的影像艺术专场,属于引领中国影像艺术品拍卖风潮的高端层面的。而且,在一级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通过二级市场的拍卖来反哺一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打基础、赚吆喝的活儿。在这种情况下,华辰的举动无疑承当了培养、引导收藏队伍的重任,虽然这是中国目前影像艺术市场环境下不得已而为的事情。
给予华辰影像艺术专场学术支持的新华社图片编辑曾璜认为:影像的收藏,有两个层面,一是收藏影像的内容,二是收藏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两种收藏的价格大约相差几十倍。随着影像获取方式的简化,更多影像被挖掘和发现,影像内容的价格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升值空间。而摄影家的代表作作为紧俏资源,其价格已经达到大几千元,甚至数万元,而且还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也可能很快地升值。因此,收藏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要摄影家的重要代表作,也就是中国艺术史和摄影史上那些绕不过的艺术家的绕不过影像。
无论是公立的美术馆、画廊要丰富馆藏、选择代理摄影师,还是私人投资,一旦认准了摄影作品收藏,都应该更多从摄影家层面上考量,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的重要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前几天有消息说,影天国际艺廊整体收藏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一套50幅原作,证明这个私人投资的摄影画廊已在有意识地收藏摄影家了。目前,国内买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摄影作品本身,对于摄影家的整体作品及关注程度还不够。去年广州嘉德冬拍的摄影艺术专场,曾拿出9位摄影家的系列作品整体进行拍卖,但部分摄影家的作品成交价格被认为低于其应有价值。
国内目前成熟的摄影收藏家尚不多,收藏者还没有成规模地收藏某些摄影家的作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还不是很懂行,大多数人只是买几张放到家里好玩儿。但是,国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了,据说欧洲有收藏家手里已经有了一个100多人的名单,列的全是他们要收藏的中国摄影师,而澳大利亚某美术馆对胡杨的《上海人家》也是以百幅一套的整体方式进行收藏的。如果中国的收藏不从摄影家入手,会让更多中国摄影家完整的代表作“墙里开花墙外香”。
收藏家马未都认为,寄希望于让懂行的人收藏摄影作品还得有许多路要走。的确,收藏摄影家这样的工作更多应该由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立机构来进行,靠个人收藏家的有限财力及艺术品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很难做好这样的工作。在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法国文化部摄影中心一次性收藏了中国摄影师晋永权的10幅作品,这在曾璜看来就是收藏摄影师了。那么,像国家博物馆大规模接受方大曾的摄影作品捐赠、近期中国美术馆将接受邓伟的摄影作品捐赠,大抵也是向收藏摄影师迈出的步伐。
艺术品经纪人王玉龙指出,国外有公司专门就摄影师每年参加多少次群展和个展,在专业媒体发表多少评论,作品被多少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画廊的成交总额排名先后等进行记录,以记点数评分的形式为其定价。此举对于待价而沽的中国摄影师们来说,应该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玉龙还认为,只有几幅拍得较好的作品而摄影师没有知名度同样不行,没有名气的摄影师得不到收藏市场认同,作品卖不出好价。拍卖实际上卖的是艺术家的知名度,多要看是谁拍的照片才能决定照片的市场价值。对于年轻摄影师来讲,不能刚参加一两个摄影展就去参加拍卖会,尤其是在摄影作品还没有影响力的时候。
     在影像收藏市场中,摄影家本人的名气和声望,要比他的作品本身对其价值的决定性要强。摄影家的知名度决定着作品的走向,反过来,作品的市场价值的提升也无疑在促进着摄影家的知名度。无论是摄影家打造知名度,还是收藏摄影家,都得从每幅作品做起。
如果中国摄影史能够对摄影家们做出准确定位,如果我们的摄影师个案研究足以左右拍卖等影像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那么,收藏摄影家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参考资料:
1、河《拍卖:把中国摄影师重新格式化——摄影经纪人王玉龙访谈》(《中国摄影家》杂志2007年3月号)
2、安顿《趁早出手,坐等收钱?》 (安顿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4709e118010007ih
3、曾璜《浅议起步的中国影像拍卖市场》(www.zenghuang.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投票投票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

GMT+8, 2024-5-9 05:03   © 2001-2012 Comsenz Inc. |Archiver|Horizon MEDIA ( 沪ICP备14046712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1014号

Processed in 1.85331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